客人A 小姐在電話那頭語調有些緊張:「我收到了文件清單,其中一處要我填寫過去10 年的出入境記錄,我每年去旅行7、8 次,是要每一次出入境的日子都要寫嗎?我真的記不清了,要找我可嘗試,但亦不能保證資料沒有遺漏……」
A 小姐的情況不是我們首次遇到的,解決方法還是有的。
很多香港人其實就好像A 小姐一樣,每年都會去旅行,有時候我看著客人的出入境記錄,他們今個月去美國,下個月去一趟短線新加坡,回港停留個兩三日,又飛歐洲,其旅行目的,有為工作商務的 (Business),但絕大部分都是為了旅行遊玩 (Leisure)。
看到這樣的出入境記錄,一方面我心生羨慕,羨慕他們的自由自在,可隨心說走就走。當然這背後的支撐,是這些客人先對自己生活負責、投資自己、才可能讓自己在今天不用為生活兩餐奔波,或這都是他們在這之前放棄享樂、放棄與家人相處的時間,自己賺回來的。
但另一方面,我亦為想起了地理學者瑞爾夫(Edward Relph 1976) 指出「無地方性」(Placelessness) 的概念, 探討了為什麼有些地方 (Space) 會對某一群人有特別的意義。「 “地方” 由不同的要素組成,這些要素可以是那些我們出生、成長、生活中任何我們擁有難忘的經驗,因為難忘,所以我們都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對產生這些經驗的地方有一種深深的聯繫。然而,當一處地方或場地的要素消失,這個地方便變成 “無地方性”」。
這裡的「無地方性」套在香港的語境中,就像是很多人對我們表達為什麼他們想要移民:「因為香港已不是我們認識的香港了。」
這些年,因為社會要建設、進步,舊的東西要被新的事物取代,香港舊區重建:天星碼頭被拆、觀塘裕民坊被取代;香港地道文化沒有了,沒有了那些我們愛光顧的小店、小餐室,取而代之是由旺角到尖沙咀到大埔都一樣的連鎖快餐、商店都賣著一色一樣的東西。社會要發展的道理是這麼的唐而煌之,但對於香港人共同認識的香港文化的影響又是那麼的真實。
為什麼香港人喜歡旅行?無論是杯水車薪的打工仔還是已財務自由的人,無意識地,或者旅行就是我們其中之一個表達自己對現在的香港生活不滿足的方法。也斯對於旅行曾作這樣的反思:
「在異地接觸的種種新人事新藝術,真奇怪,反而有助我們回頭看自己的家鄉自己的問題。好像總是通過接觸別人令我們更認識自己,通過接觸別人的文化令我們更認識自己的文化。」
香港,
這是家,因為這是我們長大的地方;
這不是家,因為一切都已物是人非……
更多文章:
》紐西蘭移民奇趣之簽證批核前夕換移民官?
》2019 第11次加拿大快速通道技術移民 470分數屬正常
》移民加拿大王子島之移民缺口
針對客戶需要,量身訂做専屬你的移民Plan A or Plan B, Whatsapp 70721668。